大众ID.系列价格大跳水,为何跟CEO说的不一致?
被誉为大众转身纯电最具诚意之作的ID.3,再次亮出了更具吸引力的价格。
(资料图)
低配车型直接现金优惠3.7万元,只需要12.59万即可提走。这样的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,无疑是极具诱惑力。
除了上汽大众的降价外,一汽-大众也宣布了ID.系列全面官方降价的消息。具体来看,ID.4 CROZZ降价后仅售15.59万起,而ID.6 CROZZ车型,最高的降幅达到了8.7万,降价后的起售价为19.59万。
通过本轮降价,大众ID.家族已经杀进了10-20万自主纯电品牌的价格腹地,明摆着拉开架势准备与自主品牌“刺刀见红”。
可值得一提的是,大众汽车集团(中国)有限公司董事长贝瑞德不久前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:“价格战愈演愈烈,有些电动车折扣甚至高达 60%。许多车企被迫以大幅折扣出售产品,可持续发展正在被摧毁,而大众不会为了实现短期的交付量增长而参与不健康的市场竞争”。
换句话说,大众并不想参与到价格战上,并且认为这种内卷行为弊大于利。但ID.系列的价格跳水,显然让大家觉得贝瑞德“自打嘴巴”。
为何销量在中国长期霸榜的大众,竟然要不断深入价格战挖掘市场?
显然,是大众对于电动化现状的不安。
从合资纯电的赛道来看,ID.系列的确在销量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。官方数据显示,2022年大众汽车在中国共交付新能源车18.06万辆,其中ID.家族车型占比近八成。
但相比于大众在中国的销量占比,还是有不少挖掘空间。大众汽车品牌2022年在中国的整体销量为239.71万辆,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仅有7.5%。
即便日系品牌纯电发力滞后,大众在合资纯电赛道上势头正佳,但也深深感受到自主品牌在纯电赛道上紧追不舍所带来的压力。
由业内人士认为,大众对ID.系列价格的“摇摆不定”,同样有机会在未来迎来反噬。这样的做法不但不能让潜在消费者吃下“定心丸”,反而让此前信赖大众的消费者反感。
但缸哥认为,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大众显然有更深层次的考量。学懂居安思危,是大众一直领跑中国市场的“密匙”,而这次调价,显然也是刻意为之。
7月6日,在中国汽车论坛上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携一汽、东风、上汽、长安、北汽、广汽、中国重汽、奇瑞、江淮、吉利、长城、比亚迪、蔚来、理想、小鹏、特斯拉等企业高层,现场联合签署《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》。
这份承诺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要求大家不打价格战,维持车市的健康发展。但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,这份“君子协定”只不过是走一走“形式主义”,毕竟对于车企来说,销量永远是主旋律。
但没人想到的是,一汽与上汽的翻脸来得那么快。
诚然,弱肉强食,优胜劣汰的法则在汽车界内同样适用。随着汽车圈转向电动化的当下,这套法则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。即便是签署了承诺书,但也不能保证上述这些自主车企在下半年不会出现降价行为。
要知道的是,近两个月来我国汽车库存辆依然在不断上涨。4月份全国库存量为325万辆,而到了5月份已经上涨到了339万辆。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,若车企不加紧出手,那么生产出来的车辆只能成为“废铁”。
在这种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”的大环境下,合资车企也感受到了寒气。但大部分合资车企依然拥有强大的底气,即便价格战持续白热化,合资车企只需要用曾经赚回来的资本度过这段“寒冬期”。
正如此前起亚高管杨洪梅所言:“等(部分)中国车企烧死再来抢市场,挣的钱贴的起中国市场”。虽然言论略微激进,但也体现了不少合资车企出众实力。
传统造车思维固化的合资车企,想要实现大象转身,需要思考的问题始终比新势力们要更多。合资车企的“底气”就在于其此前的原始资本累积。在看不清市场环境的阵痛期当中,能够通过不断试错来获市场的真实需求。
若车型价格居高,销量爬升缓慢,换不到可观的保有量,对于合资车企来说更是难受。以大众与丰田为例,在中国市场之所以销量一直长虹,靠的是优秀的市场口碑与品牌美誉度。而在纯电赛道上,这些东西基本被抹平。无论是大众还是丰田,都需要与新势力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而如果车辆因为价格导致占率变少,必然会让其市场口碑得不到有效保障。
电动化转型前期是一个极度“烧钱”的阶段,而一线的合资车企有得是资本。反正要烧,不如烧的更旺一些。
毕竟,“要脸”与“要销量”只能选其一,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。而对于大众这样有“钞能力”的车企来说,短期甚至中期的价格战都能够轻松驾驭,本次的价格下调也不过是顺势而为。
关键词: